7月8日,滴滴出行宣布,已與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達成戰略合作,正式簽署了數字貨幣電子支付(DCEP)的協議,滴滴出行承載了超過5.5億的智能手機用戶群體。業內人士認為,法定數字貨幣在滴滴出行平臺上的測試應用,意味著法定數字貨幣推進已經進入全面加速的“臨盆”階段。
數字貨幣研發風靡全球
數字貨幣起源于國際互聯網巨頭Facebook提出的Libra項目,意圖打造一種非主權、價值穩定的數字加密貨幣。當前,以比特幣、Libra為先驅的非主權貨幣正在興起,隨著技術的發展,非主權貨幣可能會越來越繁盛。
非主權貨幣的興起引起了各國央行的普遍關注。在此背景下,包括中國在內的部分國家的中央銀行提出了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計劃,即由央行直接提供一種數字化的支付工具,用以取代現金,降低交易成本和貨幣發行成本,提升支付效率。目前已經取得了一些對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全球多國央行正在全力推動數字貨幣發展。
根據中金公司的匯總,目前已有包括法國、韓國等在內的多個國家公布了其央行數字貨幣測試計劃或方案。今年1月,IMF也明確將數字貨幣列為2020年的首要任務。國際清算銀行與加拿大央行、英國央行、日本央行、歐洲央行、瑞典央行和瑞士央行共同成立了央行小組,開展CBDC應用案例研發。今年2月,美聯儲主席宣布,正在研究央行數字貨幣,但尚未決定是否推出數字美元。
要知道,各國央行對數字貨幣的理解、使用目的和技術路線并不相同。例如,與中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英國央行數字貨幣(CBDC)不同的是,瑞典央行數字貨幣(e-krona)基于區塊鏈構建,且其使用目的是作為現金的補充,不支持“雙離線”,但與中國數字貨幣一樣采用雙層架構,而英國央行采用的則是單層架構,該國數字貨幣的目的是構建競爭性支付系統。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區塊鏈研究院研究員楊東認為,法定數字貨幣是法定貨幣的一種新形態,也是國家對非主權貨幣現象的一種回應。
南美洲的委內瑞拉已經開始預售該國發行的“石油幣”,發行總量為1億個,發行價格為60美元/個,基于以太坊ER20代幣技術,對應50億桶石油。不過,財經專欄作家肖磊認為,委內瑞拉的“石油幣”并不是真正的法定貨幣的電子化,法定貨幣從原有主權信用貨幣的邏輯來理解,其信任基礎是一國政府或一個組織的強制性以及相應的法律,比如中國人民銀行有《中國人民銀行法》、美聯儲有《聯邦儲備法案》等等,但“石油幣”是基于區塊鏈技術,拿石油等資產背書,而非國家信用。肖磊表示:“委內瑞拉做出如此歷史性的選擇,并不是主動為之,而是在本國貨幣面臨崩潰,通貨膨脹嚴重的情況下不得不重新尋找拯救國內貨幣和經濟的辦法。”
為應對數字經濟和電子支付的發展,對相關服務進行有效的監管,各國紛紛立法對電子支付進行規制,例如歐盟的《支付服務指令》(PSD2)、日本的《資金結算法》等等。
中國法定數字貨幣正在加緊研發
滴滴表示,接下來雙方將共同探索數字貨幣在智慧出行領域的場景創新和應用,促進數字貨幣在多元化出行場景中的平臺生態建設,在有關部門指導下,配合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嚴格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制定的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指導方針,助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的招聘信息也從側面釋放出法定數字貨幣加緊研發的信息,本次招聘面向全國各大高校2021屆、2022屆全日制應屆碩士、博士研究生,計算機相關專業、經濟金融專業、數學專業、統計學等專業優先。“實習以最終入職為目的,表現優異將獲得Pass卡,直通2021校園招聘最終面試。”
而今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下屬深圳金融科技研究院也面向社會發布招聘啟事,招聘工程師、設計師、產品經理、研究員等,“參與法定數字貨幣研發”是工作內容之一。
媒體報道,數位銀行業內人士透露,數字貨幣由央行牽頭研發,各家銀行內部正在就落地場景等進行測試。
4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公布,中國人民銀行自2014年開始研究法定數字貨幣。2017年末,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組織部分實力雄厚的商業銀行和有關機構共同開展數字人民幣體系(DC/EP)的研發,目前數字人民幣(DC/EP)研發工作正在穩妥推進,將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這是央行數研所首次就數字貨幣的具體推進進展做出官方披露。媒體報道的DC/EP信息為技術研發過程中的測試內容,并不意味著數字人民幣正式落地發行。數字人民幣目前的封閉測試不會影響上市機構的商業運行,也不會對測試環境之外的人民幣發行流通體系、金融市場和社會經濟帶來影響。
今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全國兩會期間就重點問題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正遵循穩步、安全、可控、創新、實用原則,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未來的冬奧會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以檢驗理論可靠性、系統穩定性、功能可用性、流程便捷性、場景適用性和風險可控性。他強調:“但目前的試點測試還只是研發過程中的常規性工作,何時正式推出尚沒有時間表。”
在法定貨幣技術研發推進的同時,相關的法規也在陸續推進。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電子商務法》,不僅規范了電子商務經營者的行為,還對電子商務合同的訂立、履行和爭議解決進行了規定。其中,在電子商務的履行部分對電子支付進行了具體規定,明確了電子支付服務提供者和用戶的權利義務,以及在錯誤支付、未授權支付等情形下如何分擔損失等重要問題,加上早已實施的《電子支付指引》《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等下位法規,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電子支付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可以預見,離法定數字貨幣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那一天不會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