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一次性塑料用品替代產業 有助于生態文明建設
點擊數:912
-->
為了限制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我國其實在2008年就實施了“限塑令”。2007年12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通知明確指出,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并且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其目的就是為了限制和減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通知實施后,到2015年,全國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購物袋年使用量較2010年減少2/3,這對于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對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決心堅定。今年1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意見要求,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重點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意見出臺后,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商務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郵政局等在各自主管領域紛紛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對塑料制品、包裝等生產、使用做了進一步規定。同時,各地方也響應號召行動起來。截至目前,已有30個省(區、市)出臺了省級“限塑”實施方案。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全國節能宣傳周活動中,電商、物流、外賣等行業企業也發布倡議,號召全社會共同參與塑料污染治理,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廣綠色循環包裝。除了政府層面需要出臺相關政策和更大力度的推動執行外,新興環保公益機構GoalBlue為藍創始理事子雯認為,產業層面還需要在設計和產品方面的有所創新和突破,另外消費者層面也需要認可、購買及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替代產品。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認為,從整體上看,塑料污染治理取得了初步進展和成效,全社會的認識也達到了較高程度。塑料污染治理與垃圾分類回收、無廢城市建設等政策形成了組合拳,正在系統推進。但盡管如此,我國目前多個行業對塑料制品的消耗驚人,據卓創資訊發布的數據顯示,以快遞業務為例,2018年,快遞業共消耗快遞運單逾500億個、編織袋約53億條、塑料袋約245億個、封套57億個、包裝箱約143億個、膠帶約430億米,包裝膠帶一年的使用量可以纏繞地球1077圈。如此巨大的消耗量,在新“限塑令”的推動下,必將帶動一次性替代品需求量的增加。雖然一次性塑料替代品尚處于商業化推進的初期階段,且現有的替代產品受到了原材料、工藝、技術、成本、市場等多種因素制約,但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限塑”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隨著全社會對一次性塑料制品的進一步限制達成共識,其替代制品產業將迎來發展的“春天”。
在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壯大一次性塑料用品替代產業也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未來,隨著一次性塑料用品替代產業的發展,必將對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帶來積極影響。